博物馆(校史馆)开展校史讲解员和口述史志愿者培训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11

       2020年12月21日,在哲学系锡昌堂420课室,博物馆(校史馆)开展了2020年秋季新招聘学生校史讲解员和口述史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志愿者团队和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馆长徐俊忠教授作《扎根中国:通向教育强国的阳光大道》的主题报告,哲学系吴重庆教授作关于校史馆“人民中大”展览板块的专题报告。会后,全体人员参观了哲学系系史展。

        徐俊忠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新教育”是区别于被科举制绑架的中国传统教育而提出的,它主要发生于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当时,中国日益陷入内忧外患,不得不有维新举措,1905年明令废止科举制度,各地大规模地兴学堂、办大学等。但中国“新教育”不是从自身社会肌体内自然生成的,而是模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的,难免存在东施效颦、削足适履的种种弊端,与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庄泽宣先生,从1926年开始反复提出“新教育中国化”理论,1929年出版专著《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中山大学将其作为路标性理论,并真诚地践行这一理论逻辑开展办学,努力推行“新教育”,努力与中国实际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徐俊忠教授认为:“新教育中国化”是中山大学校史上一个穿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山大学在中国高教发展思想史上的卓越贡献。

       吴重庆教授在专题报告中,从“新政权、新社会、新人”三个层次,论述了新中国建立的深刻革命性质,加深了全体参加培训人员对“人民中大”的认识。

       自2019年8月开馆以来,校史馆十分重视校史讲解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已经拥有了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校史讲解员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