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既往,史海拾贝——2022年春季学期校史馆志愿讲解活动回顾与感悟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6-28

从明媚的春光到夏日的骤雨,2022年春季学期即将在七月进入尾声。本学期校史馆志愿讲解活动主要围绕新生校史教育,同时也为校内外各单位提供讲解服务。新加入的学生志愿讲解员们从值班见习到正式进入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地积极练习,磨砺技能;讲解员们彼此协助,互有分工,在校史讲解实践中,介绍中大校史,感悟中大精神,活化并传达中山大学的历史与文化。


漫漫前路修远,必将上下求索

商学院2021级新生共185人于4月22日上午分为八个批次参观了校史馆,是今年以来单个值班讲解时间段参观人次最多、服务人次最多的活动。在商学院大一新生校史学习活动中,抛却参观者的身份,商学院2021级新生刘婷同学同样也是校史馆的新生讲解员。双重身份的叠加,更使得这次讲解活动增添了别样的意义——能够为自己平时熟悉的同学讲解,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聆听的表现,让她感到十分的荣幸和感激。这既是对中山大学历史的一份尊崇,也是对她讲解工作的一种认可。她提到:“我们作为中山大学的学子,理应对培养自己、塑造自己的母校的历史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从这份了解中衍生出对学校的信任和崇敬,使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与进步,这次的讲解活动之意义所在正是如此。同学们伴着悠悠校歌声,徉徜在中山大学艰苦奋斗、不断发展的历史中,而我也能在同学们的参观过程中发挥着介绍、引导的作用,我们对中山大学的历史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象,可能是感叹于中山大学抗日时的艰苦卓绝,也可能是激动于中山大学的护校胜利,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山大学就读过程中产生的独家记忆。”

 image-20220628182253-4

刘婷同学为商学院2021级本科新生讲解校史(来源:李泽欣 摄)




花花叶叶含芳,杜鹃暮雨依然

 

国际翻译学院2021级新生刘粤阳同学在校史馆的讲解常常与校史馆周围校园自然风貌相结合,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同学介绍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向学习的过程。“在讲解到院系调整时,我在向来参观的同学介绍陈寅恪先生时,而他们还提到了陈序经先生与他的学生亲自栽种杜鹃花的故事。向老师求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后,我也将这个故事加入到了我的讲解中。由于国际翻译学院下学期将往珠海校区开始大二的学习生活,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在南校看见杜鹃花了,校史馆给它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校史馆承载着一段段他者的记忆,但同样地也在创造着一段段属于亲历者自己的回忆。也许从前杜鹃花只是某株似曾相识的花朵,也许只是活在展板上的光阴的旋律,但现在更是一名学子对南校园的情感连结。

 image-20220628182253-5

刘粤阳同学为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讲解校史(来源:梁桂香 摄)



轻松严谨并重,讲解交流碰撞

相较于在校史馆值班时同学之间的校园生活分享,或是翻阅校史馆陈列相关书籍的乐趣,实际的讲解工作中也许并不像校史馆日常值班那样,总是放松而常有确幸的。“我第一次接待校外参观者是负责讲解三、四单元。接到任务时,我对三、四单元几乎完全没有准备,所以我压力很大,跟校史馆老师沟通后,我提早到校史馆进行练习。在一个中午的紧急加练后,我总算把三、四单元的框架较为流畅地梳理出来了。下午到馆的参观者们对化学和材料方面颇有了解,对‘天琴计划’也格外感兴趣,我顺着他们的兴趣点为他们着重讲解了‘天琴’的得名、进展情况和意义所在,参观者们也向我分享了很多我之前不了解的知识。这次讲解给我带来很大收获,也学到了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合理地掌握讲解时间。”哲学系2020级本科生讲解员林柔妍同学如是说。

image-20220628182253-6

林柔妍同学为参观者讲解校史(来源:刘钰妍 摄)

诚然,校史讲解不是一个单方向输送的过程,一方面讲解员能借助参观者提出的问题自查,加深自身对细节的理解,另一方面许多参观者能够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反馈相应的知识,拓宽在校学生们知识的边界。这样的双向过程,既是讲解员严谨自律态度的回馈,也是文化探寻过程中天然的人文温情。

 

通过为师生、校友、高校同行及社会各界参观提供校史讲解、问询等志愿服务,学生讲解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校史,了解校园,并与不同类型的来访者交往学习,在行动中将理论照进现实。或许在以前我们难以大方地站在台前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许在以前我们较少接触到校内校外拥有着不同背景与不同视野的人群,但在这个逐渐流逝的春季学期里,我们尝试、成长,历练、传承。

历史的陈香氤氲,无声无息地浸润着讲述者与倾听者;交流的温情碰撞,留下一念念、一次次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