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 |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 玉溪巡展开幕式
由东莞市博物馆精心策展的《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于9月22日下午在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应展览主办方和承办方邀请,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充满历史感和温情感的致辞。他高度评价展览来到玉溪的非凡意义,真诚地表达了对于玉溪澄江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给颠沛流离的中大员生一片遮风避雨天地的历史恩惠的感激之情。
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他特别强调:“这是一个‘有鲜活灵魂’的展览,希望大家多来看看,尤其期待着广大的大、中、小学学生多到这里来看看,一定会受益无穷。”他指出:展览生动具体地告诉我们,没有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就不会有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中山大学在澄江艰难办学的实践,以“悲壮”二字可以形容。“悲”是国运之悲,偌大的国土无法安放一张小小的书桌。“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奋起,即使生活条件、办学条件极为恶劣,当年的师生依然坚守学术报国为民的强烈追求。尤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他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把学术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而是通过走进田野、走进生活、走进广袤的自然,获得鲜活的学术资源,去努力探索、丰富和创造新知,很好地践行人们常说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是非常值得当下的青年学生和广大年轻知识分子学习、发扬光大的。
以下是徐俊忠教授应邀在开幕式上致辞的内容:

今天,《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巡展》在玉溪开幕,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坪石先生”是人们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广东“坪石”的一批颇有学术成就的饱学之士的美誉。其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山大学的教师。感谢展览主办方和承办方对于发生于抗战期间这一悲壮的民族史诗般事件的再现和对于这个群体的讴歌。
踏进玉溪这块土地,讲述“坪石先生”的故事,令我首先想到的是玉溪市澄江人民对于中山大学的历史恩惠。当年中山大学内迁办学是充满心酸血泪的。实际上直到日本侵略者敲开广州大门前夕,中山大学才得到民国政府教育部“准自行择址迁移”的电令。中山大学也曾经就内迁云南事宜,求援于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但也没有得到切确的回应。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狼狈不堪之际,是玉溪澄江人民向中山大学的员生张开宽厚而温暖的怀抱,给了这群落魄无助的书生一片遮风避雨的天地。所以,如果说,中山大学的学脉在抗战中得以赓续是一个历史性幸事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满怀敬意地说:最大的功劳者是玉溪澄江的人民!正是有了澄江人民的宽厚挚爱,友善接纳,中山大学的员生才得以休养生息,也才有后续的中山大学“坪石先生”的故事。
记得当年一位中山大学学者即将告别澄江时,曾经“以诗言志”,他深情地写道:“两年来,在祖国的各处奔波着,两年来,在大后方的民间生活着,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国。我们认识了旧中国,我们也认识了祖国的新生命。如同我们的祖国,从旧中国蜕化成新中国一样,在我们的身上,新的力量也一天一天在生长。今后,我们是要去到那战斗的地方。我们心里憧憬着那血与肉的战斗。今后,我们更要有力地运用文化的武器,给我们的抗战建国再加多上一分大的力量!别了!澄江的朋友们!在这个临别时,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什么惆怅!因为,在今后,我们要更坚决地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憧憬着南雄的战斗的雄姿;我们也永远忘不了大后方,同样的中国人在武装着。在夜间,在祖国的美丽的星空下,我们互相祝福着吧!别了!澄江的朋友们!为的抗战建国,我们更艰苦地战斗吧!等到最后胜利的一天,我们再痛饮!再见!”这豪迈壮志的诗篇,是经过战火、磨难和抚仙湖水洗礼后,学者越发豁达情怀的抒发,也是中山大学员生与澄江人民在共度国难中结下民族大爱的见证。
明年将迎来中山大学建校百年大庆。为了永远铭记玉溪澄江人民的历史恩惠,在澄江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将在澄江凤山公园内建造“中山大学西迁澄江永久性纪念物”。我们还将与云南省档案馆联袂,编撰出版《中山大学在澄江》一书。讲述“坪石先生”的故事,倍加感恩玉溪澄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