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地质调查所与中山大学地质学的早期发展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11-12

        中山大学,中山手创。在孙中山先生英名的感召下,在民族复兴旗帜的吸引下,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加盟学校。一时之间,文法理工农医,各学科名家云集。学校不仅发出“新教育中国化”的呼声,还致力于扭转旧中国高等教育“重文轻实”的不良结构,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科”人才,服务国家与地方建设事业。其中,中山大学地质系与“两广地质调查所”以其在近代中国地质学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存续较长、规模庞大、成就突出,为近代地方性地质调查的重要代表。

 

创办“两广地质调查所”

        1927年6月,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通过决议创办“两广地质调查所”,隶属广州政治分会管辖。9月调查所正式成立,为南方第一个专门从事地质调查的组织。朱家骅任所长,并聘定技正谢家荣、徐渊摩、冯景兰,技士张会若、赵亚会、朱翙声,技助李殿臣。此后,中山大学两任地质系主任德国古生物学家叶格尔、瑞典地质学家哈安姆及多位教职员也曾任职于两广地质调查所,二者联系密切。

 

《两广地质调查所调查工作及分年进行计划书》(1928年)

 

        成立之初,“两广地质调查所”陆续进行了四次调查。1927年10月,调查所派技正谢家荣、冯景兰等调查广九铁路沿线,直至九龙、香港一带地质,可谓“中国自己在两广境内调查地质第一次。”此后,调查所先后派遣工作人员对两广地区的地形、地层和矿藏进行实地考察,范围覆盖两广大部分地区,对于古生代地层、火成岩等获得了新的认识。

 

地质调查队在广西北部采集化石

 

        因应区域发展需求,两广地质调查所派员到两广各矿区作调查,比如广东翁源的钨矿、曲江的煤矿、钦廉的锰矿以及广西宾阳的铋矿、横县的锰矿、寺门的煤矿,还有花县与英德的石灰岩(造士敏土用料)、广州附近的火泥(造砖用)等等,交将调查结果发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受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委派,“两广地质调查所”联合中山大学等单位组织了对南海西沙群岛历时16天的调查。这是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进行科学的地质考察。当年,经政治会议广州分会第116次会议决定,西沙群岛磷矿收由政府承办,拨交中山大学管理。

 

前往西沙考察的全体队员合影

 

两广地质调查所成立五周年纪念留影

 

系所合办,协同发展地质学

        中山大学地质系前身为早年创办的广东高师博物部。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建立之初,为响应实业救国的号召,进一步开发华南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地质系成为最早设立的理科五系之一。黄著勋教授为首任系主任,负责规划建设,设立冶金科,聘请讲师,购买仪器,收集标本,开展科研社会服务工作。

        1929年4月,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裁撤后,“两广地质调查所”划归中山大学,隶属地质系,“在学术上可多联络,校中与地质矿物学系又有相互关联之要,可收协同之功。”至此之后,中山大学地质系与两广地质调查所实行“系所合一”,所主任一般由地质系主任兼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实业发展相协同、相结合,成为当时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的一大特色。

        改隶以来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兼具政治实业调查与学术研究双重功能,调查活动与成果更加丰富。至1938年学校被迫西迁,共完成两广面积4/5的地质矿产调查,调查的矿种达30余种,绘制了1:200万广东、广西全省地质图和矿产分布图,出版了全面总结广东地质和矿产的《广东全省矿产志》,发行《年报》《特刊》《古生物志》以及临时报告、地质图等多种出版物。

 

两广地质调查所绘制的《广东全省地质图》

 

        而且改隶之后的调查工作不再局限于两广地区,陆续开展对于浙江、云南、贵州、四川等区域构造地质、古生物、地貌矿产等的深入调查。1930年,两广地质调查所派还遣调查员参加中美合组的中亚考察团,前往蒙古考察;还组织西康调察团,在康川等地工作达十个月之久。

 

中亚考察团中方正团长、中山大学张席禔所撰《内蒙地质志》

 

西康考察团所摄康定南公干尔大雪山及冰河

 

        “两广地质调查所”还调查了广东翁江地质,解决水电厂设立的问题,应国民军第一集团军军垦处邀请,调查广东各县矿产,编纂《广东通志》“地质篇”等。同时,历次调查收集到的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极多,被广泛用于中大地质系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地质矿产陈列室

 

        1950年初,两广地质调查所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五地质调查所,从此脱离中大;同年冬,又改为中南行政区重工业地质调查所广州分所。1952年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地质系并入中南矿业学院。这里曾经汇集地质学科方面的人才,灿若星河。朱家骅、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关士聪等都先后当选为中研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这里的学生群体中,也涌现出黄秉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所长、院士)、周立三(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院士)、林超(北京大学教授)、周廷儒(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吕逸卿、吴尚时等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学者。

 

两广地质调查所纪念碑

 

        中山大学地质系与两广地质调查所立足区域、面向全国、辐射境外,二者互为依托,人才与人力互相配置,设备共用,较好地实现学科理论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并以丰富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工业布局、国土规划提供了专业性的支持,强有力地支撑国家、地方的经济建设,也形成了体现中山先生精神的地质学中大风格:“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