澂江在中大人心目中的位置 很重,很重,很重!
2024年7月18日上午,由中山大学与澂江市政府合作完成的“中山大学西迁澂江办学纪念苑”项目,在经历两年多的慎重选址、设计方案的不断讨论完善、以及制作和施工,迎来了庄严的落成揭幕典礼。

在揭幕典礼上,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教授向与会者平实、具体而生动地报告纪念苑项目的缘起、筹备、设计、制作和施工等过程。他的讲述,是历史、现实与情感的交织。以下是徐俊忠教授在揭幕典礼上讲述的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校友们、同事们,
亲爱的澂江父老乡亲们,大家好!
今天参加“中山大学西迁澂江办学纪念苑”的落成仪式,作为这个项目的“跑腿人”、“吆喝者”,心情特别激动!
记得三年前,春声书记约我谈话,指示我带队到澂江,调查当年学校西迁办学旧址状况,并向学校提出以何种形式,留下一个让中大人永志不忘,永远感恩的方案建议。因此之故,我和曹天忠教授、吴重庆教授以及博物馆(校史馆)的同事来到澂江。这是我第一次邂逅澂江这块土地和可爱的父老乡亲。
当我们的工作团队触摸着每一处办学旧址时,心里都在颤动:既为先辈们的艰难困苦而颤动,更为澂江民众对从烽火连天的战区颠沛流离而来的中大员生热诚推爱,庇荫有加的义举而热泪盈眶。
当年,中山大学迁移办学,是在曲折艰难中来到澂江的。学校是在1938年10月20凌晨开始迁离广州的,最后一批人员撤离是21日凌晨,这一天也就是日军入城广州的时候。学校初迁目的地是广东境内的罗定,在遭遇包括“汇兑不便”等巨大困难后,又“着即筹备迁往广西”,在迁桂无果后,期望迁往滇省。然而,时任省长龙云先生的回复是:“中山大学迁滇无任欢迎,惟刻间昆明附近各县拥挤异常,无隙可容。”正是在困窘万分的时刻,澂江的父老乡亲向中大师生伸出了温暖的臂膀。于是,邹鲁校长1938年12月31日再次致函云南省长:“敬祈即赐指定澂江为敝校地址,以免员生失所”。澂江由此成为中山大学员生“不致托足无方,尚能安居研读”的福地。
当我们的工作团队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已经怀揣着学校在这里建构永久性纪念物的期望,这时工作团队里增加了冯原教授。在市领导的引领下,通过对澂江市内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察看和比对,尤其一次奇妙的巧合,与一群在凤山公园里吹拉弹唱市民的聊天中,他们的友善、亲切、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上善良的澂江人民和今天友善的澂江人民是如此的一脉相承。我们也知道这里是澂江市民最喜欢的游息之所,也是澂江市举行重大节庆活动的场域。因此,这就是我们向澂江人民表达感恩之情的最佳场址。实际上从初选,到校、市领导现场决定,选址活动至少是经过三次考察才慎重确定下来的。
今天矗立在大家面前的这处“中山大学西迁澂江办学纪念苑”,是重达30多吨的、立足于永久性的纪念物。它的主体由八块来自于滇粤两省有代表性的石材所构成。其中镌刻着1938年这一侧的六块石材,来自于广东的六个地区,分别是:封开白、云浮芝麻灰、揭阳红、阳江红、台山黄秀石、廉江白,镌刻着1940年这一侧的是一整块的云南芝麻白。两省不同质地的石材,构成了色泽、质感饱满又浑然一体的自然画面,这一画面就是中大师生与澂江民众交融与共的象征。它们共同围绕着最具地标意义的“抚仙湖”。“抚仙湖”是澂江人民的母亲湖。而对于中大人来说,“抚仙湖”不仅连着珠江水,更是中山大学迁澂员生最深刻的历史记忆,也是恩泽中大员生的幸福之湖,还是承载着中大人永志不忘的感恩之湖。
作为永久性纪念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选用厚重的广东恩平黑石材作为基质,全文镌刻着许崇清校长当年《告别澂江民众书》1110 字。它承载的是中山大学员生对于澂江民众永远的感恩和敬仰!

作为永久性纪念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纪念石材墙前面的这幅“西行誌痛图”。这幅图出自于我校时任图书馆馆长,中国著名图书学家杜定友之手。“誌痛”正是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之时的心理写照。它真实地记载中山大学图书馆人为守护那批图书而历尽艰辛的血泪心酸。图是原样等比例放大制作的。这幅图的落款处,有一个特别提法:“无县人”。中国并没有一个地方叫“无县”。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没国哪有家,国破山河碎,身心无处安。所以,国家不独立,他永远都会是无家归魂的人。
此外,纪念物主体的背面,还设置了由六块阵列形状钢板组成的“纪事墙”。集中记载中山大学迁澂办学的十九件事,外加“情缘接续谱新章”,一共二十件事。纪事墙里用了五幅图,其中有一幅是我们通过研究,新近绘制出来反映中山大学员生三路分进到澂江的路线图。它与杜定友先生的图书迁运图,形成了互补关系。我们希望纪事墙所记载的事,能够使观众对于发生在八十多年前中大员生与澂江民众为了民族复兴而守望相助的历史性事件有更加具象的了解。

我们深知,任何对象性的作品,都一定永远会有遗憾的。我们也深信,真诚一定能够增加我们彼此的理解,进而减轻甚至化解我们对于遗憾的感受。
“中山大学西迁澂江办学纪念苑”的落成,凝聚了众多人的情感与心血。作为这个项目的“跑腿人”“吆喝者”,要特别感谢设计师冯原教授的无私奉献。当我为了排除繁琐手续,请他为项目义务设计和协调创作过程时,他毫无犹豫地说:这是作为中山大学教师应尽的责任和荣耀!他的这种态度,令我感动不已,是我工作中最好的鸡血。我要感谢云南省档案馆的领导,是你们的无私支持,使我们得以较为深入地理解这段必须永远铭记的历史。我要报告省档案馆的同志:我们的合作作品《中山大学在澂江》,一定会在我们学校世纪校庆时隆重推出。我还要感谢澂江市党政领导同志和各位热心这件事的朋友。在工作中,我们有商有量,相互理解、尊重和默契,彼此收获工作中的美好感受,当然我们也享用过抗浪鱼以及莲藕煲猪脚的美味。我要特别感谢中山大学云南省校友分会,感谢和志勇校友,经常是深夜一个电话打过来,再棘手的问题都能毫不犹豫地顷刻化解。我还要感谢博物馆(校史馆)各位为这个“纪念苑”而一丝不苟,勤恳劳作的兄弟姐妹们,那个下午四点钟澂江城路边店一碗牛肉汤面的午餐,一定是我们美好的记忆。在这里,也许不太恰当,但我还要很真诚地感谢我们学校的各位领导。在事关这个永久性纪念物的事情上,他们都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大事记遴选出来后,党政两位主官都是第一时间给予反馈的。还有令我们感动的谢湜副校长。当我们把手书许崇清校长那份长达1110个字的《告别澂江民众书》的繁重任务,摊到他头上时,尽管他公务非常繁忙,还是给我们以最热情的鼓舞,他是一口气花了八九个钟头,把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完美地书写下来的。我讲这些,没有别的用意,就是向大家汇报:澂江在中大人心目中的位置很重,很重,很重!这里还要请冯原老师转达蒋厂长,带上我们对于石材加工车间那群默默工作的工人的感谢。当看到他们在石尘弥漫的环境中,为我们加工石材时,我确实很有些动情,是他们的辛勤劳作,才把设计师手中的图纸变成矗立在我们眼前的造型艺术作品的。

最后,我要表达的依然是这样一句话:澂江永远是中大人心心念念的感恩之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