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着更加壮丽的山高水长新篇章——徐俊忠馆长在世纪校庆校史馆开馆仪式上的发言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和同学们大家好!

        在迎来学校世纪华诞之际,专属这个盛大节日的大型校史展,马上就要开馆了。此时此刻,我和我的伙伴们心情都十分激动和感动!

        这个校史馆位于校园里的最高处,也是最有气势和典雅的建筑,还曾长期作为学校领导的办公场所。有人评论说:学校把这样一个建筑作为校史馆,是远见和品味兼具的一个好决策。

 

 

        到这个校史馆来看什么?我作为展览策划群体和“劳工”群体中的一员,在这里谈点体会:

        一、中山大学,中山手创,是我们学校突出的亮点。中山大学为什么建于1924年?那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屡遭挫折后,选择了国共合作,致力于培养有信仰的革命与建设人才的努力。孙先生亲手创建的“一文一武”两学校正是这种努力的重要结晶。对于中山大学这所“文学校”,孙先生给它的明确指引是:“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式现代大学的建设理念。这里三个层次非常清晰:(1)“灌输和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2)因应国情,推广其运用;(3)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三者构成一个整体。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孙先生突出灌输和讨究世界日新“技术”的意义。孙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百艺,惟文是务。此国势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显然,在他看来,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加强技术研究,实在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之道,也是现代大学,尤其是现代中国大学应有的使命。这里,把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之道,讲得一清二楚,也高瞻远瞩。我们说,中山大学中山手创,并非仅仅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思想的滋润,一种教育发展的赋魂。没有灵魂的教育,不论如何高谈阔论,对于民族复兴和民生发展,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等等,其实都会是虚幻之论。

 

 

 

        正是有着中山先生的思想指引,从建校伊始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山大学尽管历尽波折,甚至劫难,前辈们都孜孜不倦地在探索中国现代大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艰难复兴,为民生事业的改进而不息奋斗。开一代风气的中山大学的语史所努力于“让科学的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的学术开拓,它力图改变文科学术仅仅面对故纸堆、沉湎于主观玄想、单打独斗的作业方式,倡行“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倡行科学方法,倡行“集众的工作样式”等,努力创造新学问的崭新学风;中大理科的科考和研究工作,不仅遍及陆地山川,也推及南海大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沙考察,南海海产资源普查,都是发生于1928年,这是非常难得的。中大的医科还发出了“西医中国化”的强音,努力于探究与中国人的体质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理学、病理学和诊疗技术。中大的农学院更是致力于改善基本民生的生力军。农科前辈们不仅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还惠及周边国家与地区。早年的水稻“千粒穗”,可是实实在在的、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当年,学校的农场,林场、稻作改良场,蚕桑改良场、以及致力于植物保护的昆虫局的站点等等,那可是遍及于广东南路、北路和东路各地,以及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种苗供给更是惠及全国各地。我还要特别提到,我们的先辈不仅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实践,还在教育理论的探索上,提出“新教育中国化”论,“民族中心教育论”和“教育革命论”等。尤其许崇清教授在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养基础上,建构了实践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论,更是中国教育界直至今天依然非常可贵的独树之帜。

 

image-20241120092924-1
image-20241120092943-2

 

image-20241120093133-3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山大学,更加自觉地走上“中心引领”的发展道路,开创了教育事业与国家、人民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断走向辉煌的新里程。新中国之初,学校致力于“人民新中大”的改造过程。新中大的首任校长许崇清教授指出:“教育事业是不能单独发展的,教育事业要适应着社会底发展以谋求自己底发展,因而并推进社会底发展”。这是与孙先生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也是与新中国国家的教育思想同频共振的。正是在这种“中心引领”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中山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后,自觉担当起为国育人育才,服务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战略。在原有文理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科领域,突出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优势,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这个中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一批人民科学家,人民医学家,与全校师生一起,尽心尽力地服务国家复兴和民生改善的伟大事业。当年,中山大学曾经再次升腾起经略海洋的梦想,1960年我们就办起了海洋学系,并开始招生。当年我们学校还致力于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修建风洞实验室和国内第三大的实验船池,并在定向爆破的力学计算方面取得很好的进展和业绩。当年我们学校建立激光实验室,开展半导体研究,通讯研究,参与彩色电视机的集体攻关,以及核物理研究等等;我们学校还拓展出高分子与材料科学、工程等研究方向;地质、河口海岸、大气等等领域也卓有建树。张宏达教授率先提出并论证“华夏植物区系理论”,蒲蛰龙先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生物防治实验与推广,创造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赞誉的“生物防治最成功的范例”;陈心陶教授致力于消灭血吸虫这一事关“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成为毛泽东主席的坐上宾;陈耀真毛文书夫妇以及一大批医学名宿大家和医护人员,深入山乡渔村,为农民、渔民送医送药,谱写了人间“博施公爱”最华丽的乐章。校史馆展示的科学大会获奖项目,周培源先生对于中大引力波的肯定,杨振宁先生对于中大激光所工作的评价等等,都是很好的说明。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中山医学院当年积极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在连县、博罗、梅县等地开设分院,为农村、工矿和基层部队实实在在地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这是大学最美好的德业体现。至于新世纪以来,中大借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非凡的气度,构建功能明晰的多校区办学格局,极大地拓展和完善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大业的学科结构和育人格局,引育大批业务能力精良的教师,锻造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等等,更属卓尔不凡的战略性举措,为学校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走向世界一流,奠定了空前坚实的基础。

 

image-20241120094047-7
image-20241120095553-1
image-20241120095611-2

 

image-20241120094315-12
image-20241120094640-15
image-20241120094538-13
image-20241120094623-14

 

        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大更加自觉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打造了一批“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的大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我们不仅稳稳地、深深地扎根于祖国大地,努力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悉心倾听民生呼唤,我们也不断奔向星辰大海,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的世界里,努力书写着现在与未来的辉煌。与此同时,学校坚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事关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和个人未来的最大主业,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更广阔的天地里,培养、锻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等崭新理念正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有效地引导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完全有底气说,正是在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过程中,我校这所积淀深厚的大学,已经跃上历史发展的新高度。

 

image-20241120094943-18
image-20241120095009-19
image-20241120095054-22
image-20241120095128-23

 

        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汇报的是:前几天,我们在讨论开馆后的相关工作时,校史展陈团队的老师们提出,应该有一个面向我们学生的讲解方案,这个方案至少不应低于两个半小时。因为我们的学校不仅是一所自觉走在中国现代大学发展正道上的大学,而且是一所创造出丰富的、具有特色内涵的大学。它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也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而这些特质,是需要用心琢磨、体会,才能得以更好体认的。期待着校史馆能够成为传承学校优良学品与学风的精神圣地,也成为青年学生研学的基地。

        最后,我将以校史展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发言:

        “回首百年,中山大学在探索中国现代大学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奋力前行。这所大学的厚重历史与不凡成绩,既是前辈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的结晶,更是国家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硕果。

        以史为鉴,唯有时刻关切人类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在自觉服务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方能更加明确育人育才方向,获取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永不衰竭的动力。

        以史为鉴,唯有坚持灌输和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与技术,并因应国情而推广其运用,不断促进社会道义之长进和物力之发展,方能担当起大学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和使命。

        以史为鉴,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同志关于‘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方能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强烈之雄伟蓝图化为现实!

        以史为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确保办好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创造绵长的更辉煌未来,续写更加壮丽的山高水长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