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开幕,365张照片揭露日寇罪行
8月26日,由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协办的“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在中山大学校史馆开幕。一本由德国青年奥斯卡·莱贝克捐赠的珍贵历史相册首次面向公众公开展示,其中的365张照片记录下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状。
跨越重洋的接力捐赠
多件珍贵史料再现抗战历史
本展览分为“山河破碎 中大劫难”“文艺抗战 笔剑同仇”“投笔从戎 武装抗战”三个单元,并特设专题展区“废墟中的广州”,首次公开一批日军轰炸广州的照片实录。二十余件日记、相册、信封、书籍、档案与战争实物,四百余张历史照片展示了侵略者践踏山河的罪证,展现了中大人在国族遭逢浩劫间的文艺抗战、武装抗战,彪炳了不屈者震破暗夜的气慨。
在“废墟中的广州”展区,365张历史照片陈列在黑色墙面上,无声地诉说着这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流离失所的孩童、满目疮痍的街道、紧抱着孩子逝去的母亲……有观众在在这触目惊心的画面前久久伫立,默默流泪。
1938年10月,一位德国人用镜头定格下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瞬间。这组从未公开、尘封于异国地下室的照片,87年后被拍摄者同胞的后人——德国年轻艺术家奥斯卡·莱贝克意外发现。他跨越重洋、历经曲折,亲自将这本相册从德国带到广州,郑重捐赠给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教授介绍,这组罕见照片重返广州、归藏中大意义深远。捐赠仪式后,奥斯卡在中大团队及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实地走访了照片中的多处地点。如今那些伤痕累累的建筑、街面已是一片繁华景象。本次展览有一处特别的设计——揭开老照片,下方便是同一角度拍摄的现代城市图景。当新旧画面在指尖重叠,历史的伤痕与当下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和平之珍贵。
吴重庆馆长作开幕致辞
“我在家中地下室发现这本相册时,意识到不仅要保存这些照片,还要在历史背景下正确地理解它们,最终决定将其捐赠给中山大学校史馆展览与研究,希望它们作为历史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能保持生命力。”奥斯卡在视频致辞中祝愿展览圆满成功,并期待今年能再赴广州观展。
历史相册Canton in Trümmern(《废墟中的广州》)捐赠仪式
本次展览引发了一场“接力捐赠”,一批批散落于四海民间的抗战史料,接连漂洋过海来到广州。今年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余康捐赠了由中大校友林氏三姐弟写的10本日记,日记中详实记录了中山大学师生在战火中办学的艰辛;7月,住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位老华侨捐赠中国军民抗敌守土及广州城区受日军空袭照片。展览开幕当天,吴重庆教授还向本次展览捐赠代表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成员、珠海香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张益茂先生,珠海市金湾区政协委员、珠海市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教研主任刘昌言老师颁发捐赠证书。
吴重庆教授表示,本次展览规模虽小,但能在短短一百多天里源源不断地得到海内外友人的各种捐赠,这不仅是对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的支持,更是因为抗战主题而引发的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类和平人士的情感共鸣与汇聚。十四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史诗,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史诗,也是一部活着的、可以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史诗。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本展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在抗战岁月中罹遭劫难的师生、同胞与城市,纪念那代学人学子于废墟中点燃星火,于狂澜中高举炬光,以及国殇中不屈的抗争与风骨,以定格苦难与凝结生命的物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
徐俊忠教授致辞
策展团队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俊忠表示,本次展出的“废墟中的广州”历史照片是日本法西斯在广州犯下反人类罪行的铁证。选择将这批定格历史的照片如数、原样展出,不是煽动仇恨,更不是挑起对立。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捍卫当今仍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世界和平。
“中山大学的抗战历史是一段对于中大人刻骨铭心的血色记忆,当年国立中山大学的播迁,几乎是所有国立大学中最曲折、蒙受最大损失的。但战火中曲折播迁的淬炼,令许多师生深化了国情民意的理解,并不断凝练出日益厚实的家国情怀。这所大学挺过了战火的残酷磨难和炽热淬炼,在守护民族文脉、抗击法西斯的艰难斗争中走向新生,这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徐俊忠教授希望通过此展,努力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以展览为媒,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希望通过汇集一批批散布在民间的珍贵抗战史料,建成一个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平台,填补抗战史实阙如,扩大史实真相传播,让这场展览的意义变得更为深远。
转载自广东新闻广播
原文链接:https://m.itouchtv.cn/article/f3028bbe21a54ce9216d7bed74b79f69?shareId=UJ3f3EXD